俞耕耘北宋一朝常给人留下文治胜于武功的印象。而太祖陈桥兵变,却是以强力夺得天下。也许正因如此,赵宋皇室才忌惮地方军事实力增强,采取各种遏制削弱方案。这虽是防备内忧,却也是“自废”之路。面对辽金崛起,北宋有畏战情绪,但求安稳。
《水浒传》中,施耐庵塑造了梁山一百单八将,其中有三十九人是有史料依据的“真实”人物,梁山故事的主线也是能够从历史中找到真实依据的。很多朋友,包括水浒传研究的学者、专家比较普遍地认为,《水浒传》的故事,以及人物多出自宋元话本、杂剧和民间传说。这一点,我表示不赞同。
西湖,是杭州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就如同北京的故宫,上海的外滩,重庆的解放碑一样,如果没去过西湖便不算真正的去过杭州,因为它不仅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有着大量的著名景点,而且还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数量众多的著名诗篇。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整个水浒传基本都是虚构的,在历史中并没有像书上说的那样波澜壮阔,也并没有所谓的108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有,但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很小,大小头领只有30多人,最后是迫不得已向宋军投降,而不是被宋朝招安。
小说《水浒传》曾有梁山108位好汉快意恩仇、扶危救困的事迹,其实这完全是小说杜撰的部分。真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其实只有三十六人,且他们也大多为《水浒传》中所谓的天罡系人物,至于地煞系好汉,除了病尉迟孙立,其他也都为杜撰的人物。
《水浒传》,白话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其叙事之酣畅淋漓,对中国及东亚文学影响深远。这部经典自问世以来,却始终争议不断。究其原因,书中暴力描写尤为触目惊心。而这种暴力,既非彻底黑白分明,亦非纯粹快意恩仇,而是如暗涌之潮,贯穿始终,令人读来脊背发凉。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那个去武大郎故里道歉的“施耐庵后人”——尽管学术界大部分人把施耐庵看成是《水浒传》作者,但施耐庵有无其人,哪一个是写《水浒传》的施耐庵,他是什么地方人等,目前的说法有多种,而每一种都各自有其出处和证据,同时又存在空白、不足,各界学者们还在研究、考证。
《水浒传》是一部演义小说,人物故事虽有点历史原型可依,但大多属于虚构。在山东水泊梁山浩淼“烟水寨”举旗聚义的一百单八将,书中交代的各自出身,那可是来自四面八方,贫寒贵贱都有。《水浒》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虽是艺术加工,但书中的事件发生地点还多是有出处的。
历史上真实的水浒传竟如此凄惨,根本没有108将,小说中所谓的恢弘起义,在史料中也只有寥寥数笔。事实上,历史上的确有北宋宋江起义这件事,水浒传也的确是以这次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但真实的梁山好汉却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义气,谈不上壮烈,同时也没有100单八将,仅有36位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