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编出“新生活”,让非遗在直播间被更多人看见今年3月,地处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因一碗麻辣烫火爆全网,而距离天水市50余公里的甘谷县,不仅盛产麻辣烫的重要原料辣椒,还拥有一种特殊手工艺品——麻鞋。天水甘谷,有5000多年麻的栽培历史。传说生于天水地区的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
【编者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南浔土润而物丰,自古为鱼米之乡。南浔天然条件优越却从不固步自封,桑基鱼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创新基因始终根植于农业。创新的人,做创新的事。
在西北广袤的蓝天之下、高原之间,黄河千年奔流,见证着从古到今蕴藏于民间的鲜活创造力,甘肃众多鲜明灿烂却又默默无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璀璨的丝线织出流光溢彩的文化锦缎,每一个针脚都是一段诉说。“被看见”是第一步。
太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具有农工并举、商儒结合、乐武相济的多元复合的文化生态特征,是汾河流域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以及晋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唯一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省会城市。
□新天水评论员 郝勤学近日,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评审认定工作,最终认定天水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2名。至此,天水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540人。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传统的延续者。
在13号馆的湛江市展位,一种独特的石雕艺术——雷州石狗吸引游客驻足观看。雷州石狗是广东省雷州半岛的一种民间雕刻艺术,具有“守护神”“吉祥物”等多元信仰内涵,于2008年“石雕·雷州石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听曲要听唱腔绝美的昆曲、送礼要送亲手制作的藤编灯笼、首饰要带复古民族风……随着“国潮”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届年轻人对非遗有点“上头”!正是这样的契机,让不少非遗传承人看到了机会,他们走上社交平台或者短视频平台,主动拥抱流量,希望非遗被更多人看到。
传承原标题: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非遗的美妙人民日报记者 王珏用服装设计展示非遗苏绣、堆锦、绒花等传统手工技艺之美。时装设计师兰玉与其作为苏绣传人的母亲兰堂花共同完成的苏绣作品,以及多套融入非遗工艺的服饰,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本报记者 石 畅中外游客在体验皮影表演。 汪氏皮影供图观众在工作室观看传统皮影表演《龟与鹤》。汪氏皮影设计制作的艺术装置云皮影。 汪氏皮影供图皮影工作室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皮影知识。汪氏皮影开发的皮影文创产品。1 画草稿2 雕刻3 上色4 成品“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2月14日,深圳大鹏新区举办2024大鹏新区“非凡大鹏遗游未尽”非遗巡游大赏活动。 通讯员 鹏文宣供图2月24日,福永街道第31届元宵龙狮会,醒狮队在梅花桩表演。 通讯员供图第六届深圳非遗周主会场活动在深圳节日大道举行。
6月5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前夕,抖音发布《2024非遗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00后和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
一句“今世簪花,来世漂亮”,道出古往今来女孩对美的追求。如今,古老的簪花重回时尚前沿,不仅在搭配上日渐丰富——从最初的大裾衫、阔腿裤,到旗袍、马面裙等;还走出福建蟳埔,在东南西北的城市乡村,到处可见簪花的年轻人在景区打卡拍照。簪花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形式也历经变迁。
《彝绣·华服尚锦》节目中,表演嘉宾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主办方供图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爱上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