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第八次湖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湖南毛泽东文学院隆重举行。下午时分,备受瞩目的“新青年”出版计划新书发布会如期举行。发布会现场,小说集《人物实操课》与《看不见的河流》的两位作者——青蓖与李娃,分别向与会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历程与心得感悟。
文/张家康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因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而来到北京,《新青年》也因之成为北大同人刊物。在同人轮值编辑中,如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所说:“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这四大台柱,在文学革命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青年》的同人编辑前后总共有八位,按照轮值编辑顺序依次是: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李大钊。>>>看《觉醒年代》涨知识:同人刊物时期的《新青年》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让阅读留在你身边』点击上方蓝字即可订阅《新青年(第三版)》封面陈平原先生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且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的《新青年》无疑在文学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其说它是杂志,不如说它是思想和武器。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王丹誉101年前——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由于文章辛辣,敢喷人所不敢喷,很快吸引了大批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喜欢《新青年》,也愿意在杂志上发表观点,于是《新青年》有了非常优质的作者团: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鲁迅...
1917年8月7日,鲁迅给蔡元培寄去了拟就的北京大学校徽。两天后,他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等来了另一位任职北大的老朋友,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九日晴,大热。下午钱中季来,至夜分去。”这位钱中季,就是钱玄同。
□侯桂新创造社的成立与《创造》季刊等的出版,按照郭沫若在《创造十年》《文学革命之回顾》等文中的回忆,起因之一在于他和张资平等在日本留学时对当时国内杂志——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不满,而试图团结几个留日学生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