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to be ro not to be,可以这么着,也可以那么着”。这是个方向性问题,可以往这边走,也可以往那边走,也是一项选择题。最后竟成了马走日自己的问题,那么马走日到底是谁呢?代表了什么呢?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这是全片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上映前的万众期待到上映之初的连篇吐槽,再到如今的不断解惑,姜文的新作《一步之遥》在短短几天里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又重返人间的境遇。《一步之遥》到底是不是烂片?姜文到底想在电影中表达几个意思?他又是如何看待观众的反应?
北京的六月,赤日炎炎。姜文正在拍摄他的新电影,我专程去探他的班,我们已经三年没见了。岁月蹉跎,情义如一。岁月孕育出了敬畏和热爱自己事业的勇敢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伟大的艺术家总会说,他(她)下一部作品将是最好的作品;我想对这位好兄弟说的是:英雄出少年,姜文梦英雄。
不可能再有这样的电影了,走进电影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走出电影院,突然惊觉:这貌似遥远的一切,都与我有关。这就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华美魔幻却又现实的不得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中国往事”,它也被许多人认为是姜文最难懂的电影。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姜文最初的认识是“这是一个好演员”,所以当年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确实有不小的惊艳,因为整个作品细腻流畅,手法成熟,后来再看他的《鬼子来了》,对姜文作品的平均水平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把他从心中的“中国好演员”这个LIST,挪到了“中国好导演”这个LIST里面去。
《太阳照常升起》,时隔十几年,终于“平反”了。豆瓣评分起先连7分都不到,如今涨到了8.3分。直到2007年,姜文才得以解禁导筒,他带着第三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回归,然而先是在电影节上不敌李安的《色,戒》,与威尼斯金狮失之交臂。
图/文:达人钧钧中国首部百老汇大片 中国版《出水芙蓉》姜文就是姜文,牛逼就牛逼在他就是姜文!从来不迎合观众口味,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3岁就拿到影帝的姜文显然思维过人,就是为电影而生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问世就被美国评为年度最佳电影,20世纪最伟大电影!
王朔曾说过:“演员身份的姜文很危险,年轻的导演根本拿他没办法。”这话后来好似得到了某种印证。《鬼子来了》被禁后,姜文很久没拍片,跑去别人电影里当起了演员。也正是那个时候,关于姜文“火暴脾气”的八卦一条接着一条。好不容易,能拍片了。
导演有胖有瘦,有儒雅也有粗糙,有上半身思考,有下半身做事,不过,真正意义上牛逼的导演大都具备共通的特质,譬如,胆大,敢冒险,有赌性,有时,他们看起来像艺术家,有时他们看起来像哲学家,有时他们看起来像疯子。导演与导演的区别在于思想。牛逼的导演都是异类。
民国三部曲中“让子弹飞”无疑是一部精彩的艺术电影,这部电影达成了商业和艺术的统一,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而到了“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这两部评价就变得褒贬不一起来,似乎人们都在议论它有深刻的含义,但是却又晦涩难懂,只能通过一个个细节来解读,认定这是一个艰涩的故事。
作者:小太爷阳光流过此起彼伏的屋顶、洒在菱角分明的街道、落于黝黑明亮的胸膛,在昏黄且炙热的色调下,姜文借助王朔的《动物凶猛》拍了一部富有个人色彩但又具时代特色的青春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一座每个人都曾拥有,但又回不去的围城,里面满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以及汹涌难挡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