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着万物,只不过把躯体当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呢?
王庭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为官40年,多次被贬,从外放离京,到“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惠州、儋州,颠沛流离成为苏轼生命的主旋律。在巨大的挫折面前,苏轼以超然物外、乐观豁达之态解脱心灵枷锁,笑对人生考验。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雷远东“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时年59岁的苏轼抵达惠州。在这里,苏轼做过哪些实事儿,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1101年3月、时年已64岁的苏轼,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给自己做的画像时,所作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更像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虽然只有短短24字,却道尽了一生的坎坷和不易。
仲夏之初,值天大热。偶读东坡《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稍有感焉。觉此老遇事达观,造语清寥,千载而下,犹获我心。实宜泛览其书,权作修身养性之用。东坡扶杖醉坐图(上海博物馆藏)月中因审稿所及,需覆覈文本。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总结了他沉浮跌宕的一生,尤其黄州惠州儋州三地,作为诗人人生的试炼之所,凝结了失意与旷达,让历史的车轮在此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