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类的孩子,刚出生必须要有大人的照顾,不然很容易夭折,婴儿要在六个月大才能吃流质的辅食并且开始长牙,七八个月才会爬行,一岁左右才会学走路,这跟它动物的幼崽比起来,实在是太弱了,那么这些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你可能自己都没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你至少还有 150 万种可爱的“朋友”。它们和你一样,不想上班,路边撒欢: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后,常被吓得目瞪口呆:也总是愿意朝着期待和美好,大步向前: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忘了,人类正和至少 150 万种动物“同居”在这颗星球上。
就在昨天,荣爸的一个好基友,也是一名新晋升没两年的菜鸟奶爸实在忍无可忍了,给我发来了微信:原因是他家1岁10个月的娃,天天吭吭唧唧,让干啥都说“不要!”我一看就知道这娃恐怕是进入了terrible two时期了。
文 | 上官妈(高级母婴护理师)对于人类而言,早于37周出生的孩子就是早产儿,他们身体的许多系统都发育不成熟,需要父母精心的照顾才有很高的存活率。而在37~42周中出生的孩子才是足月的,身体的各项功能已经发育完善,在出生后只需要父母注意他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生存下来。
在看动物纪录片时,我们会看到许多野生动物的幼崽刚出生就会走路,小马出生没多久,就能够跟着母亲觅食;要知道的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并非一直都是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也曾有过天敌,而人类的婴儿哭声会引来天敌的注意,既然如此,那人类幼崽为何还如此难带,而不是像其他动物幼崽一样乖巧?
在很多动物纪录片中,刚出生的羚羊和角马能在几分钟内就站起来,刚出生的小象也能东倒西歪地学习走路,甚至同为灵长类,刚出生的小猴子已经能够牢牢抓住母猴的毛发随着妈妈上蹿下跳而不被甩掉,但为什么人类婴儿刚出生时,却是皱皱巴巴被包裹在被子里,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