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小小亭长刘邦在灭了秦朝,解决了与项羽纷争之后,天下逐渐归于太平。刘邦心里有称帝的打算,但自己并不好意思说,通过其他人之口揭开了盖头,诸侯王纷纷表示“汉王”不足以承载刘邦灭秦、整顿天下乱纪以及封赏功臣等功绩,“居帝位”才是最好的安排,何况天下百姓民意拥护,江山理应姓刘。
司马迁认为,叔孙通是秦末汉初最能够“与时变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当时追随他的弟子们却大多不这么认为。在弟子们的眼中,他们的老师,很怂,很猥琐,做出的事甚至很龌龊,没个主心骨,即便饱读史书,学有所成,却闭口不提儒学的事,以他为师简直就是耻辱,以致很多弟子弃他而去。
叔孙通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一生跟随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最后在汉军攻取彭城之后投靠刘邦,深受刘邦信任,刘邦死后辅佐孝惠帝刘盈。人们对叔孙通争议最大的是他的见风使舵。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梳理了叔孙通的从政经历,先是“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秦末汉初,古薛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汉家儒宗叔孙通。叔孙通年轻时跟孔甲学习儒学时,就立志要做一番大事,秦二世时曾为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回家乡参加了项梁的义军。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了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