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菊花诗,我们都会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想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它们已经成了菊花诗的代表,几乎无人不知。由此菊花的形象也就基本定位了下来,它的意象很温和,很斯文,是象征的一个隐士,是一个清高孤傲的文人,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傲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然而,唐末诗人林宽却说:“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吟诗作赋,评点诗文不是文人的专长,许多出身草莽的英雄一样会写诗、能“解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乾符元年,唐朝建国257年,已经55岁的曹州冤句县人士——黄巢参加科举考试又落榜了。走在长安的大街上,黄巢想起自己几十年的寒窗苦读,考了大半辈子仍然榜上无名,不是自己不努力,也不是自己没才气,只怪这腐败透顶的官府,看着满街的菊花,黄巢悲愤交加,脱口而出:《不第后赋菊》
古代写花的诗句特别多,但是我更喜欢[ 唐 ]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
谁咏菊诗写得最好,当属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黄巢本来是一个他善武能文的人,谁知屡次考试不第,心声不满,是对封建王朝腐朽统治不满,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不满,自己本是一个爱学好学之士,自己本可以科举及第,而总是处处碰壁,屡次以失败告终,心中就产生了有意推翻唐王朝封建统治的思想,只能用诗文反映出来,此篇诗文显示黄巢的伟大抱负。
#冬季生活打卡季#菊的花语是“纯洁、高雅、美丽”,它象征着纯洁无瑕的人格,代表着美丽动人的事物。而诗人笔下的菊花,则呈现出一种高雅、高贵的风格。早冬的菊花花瓣细腻而轻柔,轻轻地摇曳着,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