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方是指美索不达米亚以西,也就是黎凡特和整个地中海沿岸,后来在大航海时代西方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环大西洋,这个地方城邦密布,小国寡民,航海与商贸发达,所以从一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和黎凡特并不在一个圈里,只是后来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短暂地将它们扭合在一起,但是在罗马帝国兴起以后
我们中国人普遍以为,西方嘴里说的东方就是指中国,其实不然。那西方眼里的东方到底是哪里呢?近东,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西亚,是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玻璃制作技术的发源地,而且不论是建筑上的造诣,还是文字的起源发展,都是欧洲人学习的楷模,在古代欧洲人眼里,近东是富庶的、神秘的、令人向往的。
欧洲和中国早在两千年以前就知道了对方的存在,这种相互了解尽管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间接的;在此期间,它们构造出很多关于对方的假说。然而,欧亚大陆文明的两极所具有的共同点,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多。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自己周围世界的最好办法就是绘制地图。
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总的说来,文艺复兴时代关注的重点是前者,启蒙运动时代关注的重点是后者,而关注中国理想化政教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国的君主政体,有效地限制了东方专制主义的强权暴政。
将欧洲文化中传奇的中国形象带入地理知识视野的,既不是那些在中国出生入死的冒险家,也不是在欧洲某处书斋里从书本到书本阅读写作的学者,而是一个曾经漫游半个世界,一心想去中国但最终也没能如愿的传教士一西班牙奥古斯丁会修士儒安·贡萨列斯·德·门多萨。
16世纪中叶,朱元璋建立起来的大明帝国步入了繁盛时期。虽然诸如嘉靖、万历这样的奇葩皇帝有着几十年不理朝政的骂名,但社会上物质文化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民众在享受着高度的商业繁华。《金瓶梅》这样极尽各种欲望为一体的神奇小说,才能以此为诞生的土壤。
在中世纪的西方人眼中,东方被称为丝国,被称为瓷国,那是一个用瓷器,用珠宝,用花园装饰起来的梦幻一般的国度。记得我第一次在书本中读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那就是安徒生在《夜莺》中对中国皇帝宫殿的描写:“他那皇宫是天底下最美丽的。
帝国史观源于英美,试图从历史确证西方帝国模式是解决超大空间治理难题的唯一选择。为此,这一理论每每贬低现代国家模式为“邪恶帝国”,中国亦在其内。我国有些学者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帝国史观的源流,对它进行有的放矢的回应和辩驳。
《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故事叫《西僧》,说的是从西域来了两个和尚,一个去了五台山,一个去了泰山。他们向别人描述他们的旅程的时候,说他们来的路上,经过了火焰山、流沙河,还有两条白龙把守的关隘——姑且叫白龙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