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者们的相互配合之下,龙和狮子都立马有了生气,让人看着活灵活现。据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在当时就有了舞龙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祈雨祭祀,并且各个季节都有所区别: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由于我国本土不产狮子,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们知道狮子,尤其是东汉之前,都是通过一些文献或者口口相传得知,并未见过实物,从一些文献中,我们就看出了古人对狮子的描述十分失真,比如张九龄在《狮子赞序》中是这样描述狮子的:“仡立不动,已九牛相去;眈视且瞋,则百兽皆伏。所以肉视犀象,孩舞熊罴。其余琐细,不置牙齿。”其实关于狮子能“食虎豹”的传言有很多版本,先秦文献《尔雅》中第一次描述了狮子,称:“狻麑,如虦貓,食虎豹。”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中提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晚清学者文廷式也曾写道:“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而狻猊是被认为以虎豹为食的。狮子能“食虎豹”的传言可谓是由来已久,那么现实生活中,中国古代的狮子真的能够捕食老虎、豹子等顶级的猛兽吗?
前几天,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狮子冲进了不少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不因别的,就因它给自己搞了个非常呆萌的“齐刘海”造型。这头突然走红的狮子叫“阿杭”,是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白狮。它呆萌的齐刘海造型也并非人造,而是浑然天成。“它自己捯饬的”。
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狮子的形象在汉代时,跟随佛教的传播从西域来到了中国。因为当时很少人见过狮子,经过一系列依样画葫芦的描绘,加上许多的想象,因此造型产生了极大变化,成为了中国特有的风格形态,日本称为“唐狮子”。
舞狮就是把一个狮子的套装披在两个人身上,两个人搭配做出像狮子一样的动作,一人在前方掌握头部一人在后方掌握尾端,在舞动的同时伴着铜锣鼓声,有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拿着长棍,棍上带着绣球来引逗狮子,这种活动就叫做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舞狮子常见于过年等欢庆时刻。
你不知道的石狮子~文章转载自:好奇心实验室ID:haoqishiyanshi编辑:dada“石狮子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深入民间。封建社会中,宅邸、王府与陵墓的正门前,通常都会摆放一公一母两只石狮子。公狮在左,脚下踩球,母狮在右,脚下是小狮子。
狮子是猫科,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所以这篇文章对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用,不感兴趣的人可以翻走,没什么好看的。接下来步入正文:但在有些人嘴里边却相反。比如某吹,在他们嘴里边狮子已经是实打实的犬科了。他们还发表了一篇论文,如下:上面的这篇文章,所谓的海东青专家。
在上海圆应塔的千余件遗珍中,有大量生动精彩的动、植物题材文物,它们既有观察自然的写实作品,也有源于幻想的祥瑞动物。就让我们跟随“宝塔乾坤”的策展人、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戎静侃走进展览,找寻圆应塔里藏着哪些神奇的动物和植物,探究它们有着怎样的美好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