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京12月16日电(记者华义)二维码的发明人原昌宏日前在东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二维码“生于”日本,在中国等地得到普及发展,二维码应用场景之多超乎想象。他表示还计划进一步研究设计更安全和多样的二维码技术。原昌宏在介绍二维码技术。
送走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迎来充满希望的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集邮者讯(JiCang.vip),10月22日在《张仲景》邮票发行量和集邮者包裹群小伙伴聊天时,发现很多邮友对于可追溯二维码和版号或固定二维码区别不太了解,大家也希望小集出篇科普的文章,周末小集没事花一天时间写下本文,预计5000字,有兴趣的邮友看看吧。
如今,二维码几乎成了生活的标配。早上出门扫一辆共享单车;中午吃饭查看电子菜单;晚上逛超市,结账时点开付款码;更别提登录各种网站、交换微信好友、乘坐公交地铁……二维码早已深深嵌入我们的日常。也难怪有人会提出这样的担忧:“据说,全球每天消耗100亿个二维码,所以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另外还有其它规格的二维码,比如25X25,29X29,等等,二维码最大的规格是177X177规格,规格的算法公式是:*4 + 21 最高version 40,*4+21 = 177,所以最高是177 x 177规格的正方形。
近日,央广网视频报道,网上有很多人议论,二维码每天消耗100亿个,会不会用完?那我们就个问题,聊一下二维码。二维码的由来二维码是日本电装公司于1994年研发的,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产品管理问题,二维码比条形码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抗污损性能等。
“你扫我”还是“我扫你”的二维码,发明于日本工厂,却在中国普及。从“日本式创新”与“中国式创新”的对比,我们能收获良多启发。来自日本车间的二维码二维码,也称QR码,来源于Quick Response(快速反应)的缩写,读取比其他编码速度快10倍以上。
新春团圆时节,我国“向阳红01”科考船正载着50多名科研人员在印度洋执行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任务。这艘科考船上,助力科研人员实现洋底综合观测设备布放和回收的,是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为其配套的海洋特种绳缆——凯夫拉潜标缆。
二维码:生于日本,辉煌于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日本沦为战败国,但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却迅速崛起,日本的各大超市的销售额自然也随着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彼时收银员需要长时间频繁手动输入商品价格,导致那个时候的收银员效率较慢,甚至手部容易出现疲劳甚至出现疾病,最终导致结算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