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当代作家中,余秋雨是第一个真正“行万里路,写万卷书”的作家。因为题材的新颖,以及其作品中理性至上的态度,让《文化苦旅》风靡一时,掀起了一股对于中国文化的考察热。但遗憾的是,正应了“人红是非多”,余秋雨成名后一直处于巨大的争议之中,而且直到今天,这些争议都没能停止,反而将余秋雨从“文化大师”这个神坛上拉了下来,从人人皆知到饱受争议,余秋雨是怎么一步步坠下神坛的呢?
始于苦难,荣耀所归20世纪的中国是生在苦难里的,新中国成立前她要面临侵略者的侮辱与掠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肩负着国内外两方的压力,这其中不乏出现优秀的前辈们,就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学者,他并没有被当时的苦难给击垮,而是默默前行,开启了中国当代散文文学浪潮,他就是余秋雨。
自己当时最近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好像给人家感觉、我是一个脚步没有限制的人,这个脚步没有限制的人、他一定有起点,那么这个起点、其实一直控制这个无疆的脚步,所以起点不仅仅是起点、它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庇护所,只有回到了那儿的时候、自己才会想起、我们的祖辈一次次出行、一次次回来,是个悲壮的旅程,对于我们余家的在外闯荡的所有的人来说、她具有很神圣的意义。
在当代作家中,余秋雨可以说是榜上有名的。余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早在1992年,就以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打开知名度,这部书风靡全国,如今快三十年过去了,《文化苦旅》的销量近2000万册,可以说创下了散文书籍的销量神话。
一位头发有点花白,穿着打扮却一丝不苟的上海老人坐在《人物》记者对面的沙发上,心平气和缓缓地说:“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没错,这个老人就是余秋雨,他似乎并没老,最近在喜马拉雅FM上开了一门中国文化课,为我们阐释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一个人的才能如果过于出众,很有可能会招人记恨,出现各种流言蜚语去诋毁对方,被这世道所不容。比如古代诗人苏轼、李白等人,因为才能出众,遭到一些老派世袭子弟的不满,明里暗里地去针对对方,使得他们在仕途之路上屡遭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