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升国旗卫兵所迈出的步数都是精准的138步,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用来抗击敌人的枪械主要是38式步枪,为了纪念当时的艰苦岁月,特意设计了天安门升旗国旗手的步伐数量,但金水桥到升旗台的距离是远远超过38步的,所以在满足距离以及纪念意义的基础上,特意选择了138作为每一个升旗卫兵的步伐数量。
兴许是因为前一天睡得太晚,去拜访安国老先生的路上,我居然在车里睡着了,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走进了一家装饰豪华的店铺,抬头看去,可以见到三块大匾,左书“裁云锦”,右书“织衣裳”,中间四个大字“云汉天章”,门口则放着长凳,那里有伙计正在沏着大碗茶,两边是一副对联——“劝饮西城蒲桃酒,净拂东方短褐尘”。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按下控制按钮启动中国第一个电动升旗装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原本计划30米高的国旗杆由于种种原因却只能做到22.
1949年10月1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千千万中国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多数人却不知道,在那场举世瞩目的建国庆典背后,同样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小插曲。
“北平”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很多名字,在元朝之前的最后一个叫做“燕京”。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谋士们的建议,“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所以,宫阙布置全部参照汉族型制、设计思想是从《周礼》、《周易》和风水学三位一体的思想出发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开国大典之前,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升旗仪式布置一根旗杆,好让象征中华民族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开国大典的上空。周总理指示时任建设局技术负责人的林致远来担负这项任务。天安门广场根据要求,旗杆必须达到35米,才能与天安门城楼形成最完美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