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没多久,就开始效仿前人大封藩王。他想以血缘关系作纽带,派自己的儿子们去镇守全国各地。指望这些得到分封的藩王在危难时刻拱卫京师安危。但精明果断的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奠基的这个封藩制度,却成为了大明朝提前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
朱祐槟60岁的人生,并未太多风起云涌的记载,但是益王这一脉却出了奇地人口甚众。根据现有史料以及零星旁支记录的推定,益王系自1487年朱祐槟受封至明末明郑时期结束的1683年,不足200年时间里,先后出了12位益王,38个郡王国以及另外两个进封和追封的亲王。
荣庄王朱祐枢(1486年—1539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十三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母端妃潘氏。弘治四年(1491年)封荣王,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市),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在位四十八年,谥号庄王。明代常德府荣恭王朱载墐(?
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后,总结前朝兴衰,认为宋元两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就是“主弱臣强”,没有宗室藩屏,于是决定以此为鉴,分封自己诸子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总共二十五个亲王,以卫社稷,其中分封在边疆的藩王还可以掌握地方军队,这就是所谓的“塞王”。
藩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 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或者是此地统治者将土地献上,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