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
近年来,随着名人故里之争的风生水起,荀子故里之争也并不例外风起云涌。关于荀子故里的说法,主要有邯郸说、新绛说、临猗说、安泽说,这四地究竟哪里才是真正的荀子故里?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假难辩。今天,让我们一起一一甄别,还原历史真相。
赵国郇邑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三晋学脉的开创者之一,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者。在荀子的思想中,几乎能够窥到整个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概况和线索,可以说,荀子是中国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司马迁《孟荀列传》说荀子是赵人,但赵国很大,具体是赵国何地人,今人争议很大。刘老多年来力举荀子是赵都邯郸人,此说不但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在邯郸更获各界支持,成为推动邯郸荀子研究的一大动力,具有广泛的影响。
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岀的教育家、廉明的政治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他是较早提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公元前284年, 青 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 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 朝臣勾心斗角 。
蒋鸿林、蒋志格荀子,名况,尊号为卿,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分封诸侯,周文王第十七子受封于郇史称郇伯,后来郇国被晋国兼并,春秋时晋国公族隰叔又受封于荀邑,其后代子孙便以荀为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