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通讯:新疆棉农与外国专家的“隔空对话”新华社记者王菲 邓玉山 王科文深秋初冬,新疆棉花陆续迎来收获季节。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尉犁县一片广袤的棉田里,洁白柔软的棉花竞相绽放,采棉机在“白色的海洋”中轰鸣穿梭,一幅热闹的丰收景象。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通讯:新疆棉农与外国专家的“隔空对话”新华社记者王菲 邓玉山 王科文深秋初冬,新疆棉花陆续迎来收获季节。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尉犁县一片广袤的棉田里,洁白柔软的棉花竞相绽放,采棉机在“白色的海洋”中轰鸣穿梭,一幅热闹的丰收景象。
沈涵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国际旅游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乔榛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强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国栋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来源:【湖南日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刘维帅“要是有一款强效杀虫剂就好了。”“期待多研发一些中小型机械。”“建议盘活土地资源,变小田为大田。”3月8日,湖南省农科院邀请我省25位种粮大户座谈,探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共商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而在农村,生活不好的农民并不是少数,种地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外出务工颠沛流离,而且和家人聚少离多,家中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无人照看,生活和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粮食的价格却十年如一日,农民不管种地还是打工,一年到头的辛苦和辛酸换取的,只能满足生活所需,赚钱难,养老难,摆在眼前的事实
题|北大博士:农民不懂种地,表面锄禾日当午!列出原因,大家认可吗。比如说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博士、央财王福重教授,在参加某档访谈节目时,就曾公然表示:农民根本就不会种地,别看表面上“锄禾日当午”,其实根本就不懂育种,不懂突然改良。
南昌县南新乡丰洲村种植大户刘峰今年第一次种油菜。今年10月份,700多亩中稻收完后,刘峰花了一万多块钱,专门添置了一台油菜一体化播种机,兴师动众,准备大干一场。然而,油菜好不容易种下去了,长势却不太好,苗太弱,草太旺。种水稻,刘峰是行家,种油菜,刘峰则是新手。
文 | 比克熊编辑 | 比克熊“专家”这个词,现在实在烂大街了,许多自称“专家”的人,往往喜欢对着某事侃侃而谈,一问阁下有何高见,“专家”的回答直接让大家笑趴。譬如如何解决农村田地荒废的问题,某专家答曰:“农民们上午在城里务工,下午回农村种地。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以前很多农户不知道哪里有专家,不知道怎么去联系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忙不忙。很多专家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他们提供帮助,现在网上提问方便多了。”2月15日,靠“打听式”种地得到真专家回应的“新农人”王皝(huàng)告诉观察者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怡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温泽广2月底的广东乍暖还寒,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的绿稻农场正在培育新一季秧苗。2月26日,墨西哥籍的暨南大学留学生白洋来到绿稻农场,拜访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
话说有一天,太阳正好的时候,村头的老大爷跟城里来的退休教授碰上了。俩人聊着聊着,老大爷心里那股子不平就冒出来了:“你说你这一退休,每个月退休金过万,我种一辈子的地,每个月拿的不到 200,这算啥事儿啊?",教授说:‘’你有地,”这话听着简单,背后可是藏着社会分配不公的大道理。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周翼 见习记者罗石芊“老乡,你们这里几亩田?”“两亩!”“今年能打多少斤谷子?”一位中年男子伸出一只手,在空中比画着说,“5000斤。”“不可能吧?能打2000斤就算厉害了!”“要不要我们赌一下?”普格县的梯田,稻子金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