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大家去菜市是否注意到,不少肉摊都使用红色的灯光,据说在这样的灯光下,猪肉颜色看上去更诱人。市场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强肉类索票索证、肉类本身品质的监管,他们也希望市民在购买时,尽量做到少受外界灯光影响,用多看、多闻来辨别肉制品是否新鲜。
《南方都市报》2024年1月8日A12版。去年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刘文琴报道:按照国家规定,“生鲜灯”(专门用来给生鲜食用农产品提色增亮的照明等设施)将于今年12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目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南昌市换灯工作开展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家农贸市场和超市,调查市场上的换灯情况。
根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可以给生鲜农产品起到“美颜”效果的“生鲜灯”,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上海的落实情况如何了呢?在新规施行前后,记者走访了多家菜场及超市等大小卖场,发现生鲜灯禁用后,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个灯颜色是不是有点问题?”“开了灯要亮点,不开灯要暗点,没什么区别嘛!”“你把灯的检验报告出示一下。肉类交易区灯色温只能在2500~3300K范围,你这个灯色温已经4600多K了。马上把这些灯取下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买的时候看似格外新鲜的肉类蔬果,拿回家却色泽暗淡。其实这多半是因为摊位上给农产品提色增亮的灯具——“生鲜灯”在作祟。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原标题:河南永城检察让生鲜食材去掉“美颜”□ 本报记者 赵红旗□ 本报通讯员 尚林杰 胡仲宇随着春节的临近,河南省永城市市民发现,原先市场里红红绿绿的“生鲜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发着自然色灯光的灯具。
红光搭配冷白光,猪肉更显鲜嫩;红光搭配暖白光,熟食更显食欲;红光搭配正白光,水果更显新鲜……经常去菜市场的“马大嫂”们,对“生鲜灯”并不陌生。它能让原本黯淡无光的肉类、果蔬,在打光后显得格外新鲜红润,成为不少商家使用的“美颜神器”。
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去年年底发布施行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用“生鲜灯”。但融媒问政记者暗访发现,贵阳仍有部分农贸市场的生鲜没有关掉“美颜”。如何让食材回归“素颜”、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放心?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掌上春城讯 12月1日起,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这类生鲜灯将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