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农村农业组织模式叫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最上一级是人民公社,规模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它既有基层政府的职能,更是一级农业经济组织,它下辖生产大队,大队的规模就是现在的行政村,生产大队下面,又分为若干生产小队,每个小队大约有一二百人,三四十户人家。
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基本情况回顾 生产队最原始耕作方式我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公社的情况。这篇文章为年轻朋友介绍一下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情况。那时的公社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有着乡镇的基本功能,但和乡镇的性质是不同的。乡镇是一级政权机构。而公社只是农民自治的领导机构。
下面设有治保,青年,民兵,妇女等部门干部,组成大队领导班子。大队干部负责全大队的生产,生活,共青团的活动,民兵训练,治安保卫,民事调解,总之社员们的生老命死,红喜白丧,吃喝拉撒,事无巨细都得管,都是他们的责任。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该《纲要》指出:要在2035年前,形成“规模结构合理、设施品质优良、治理规范有效、运输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该《纲要》共提出了七个任务,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构建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基础网络”。
历史上,每个年代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这个特征或人物或事件或事物等,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符号,远的不说,就以近四五十年的历史来说,就有许多这样的符号,如“万元户”,成了80年代初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符号,“下岗”,成了90年代国企改革、打破铁饭碗的符号,“红码绿码”成了新冠疫情肆虐三年的防控符号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镇叫人民公社,村叫生产大队(简称大队),组叫生产小队(简称生产队)。村民有个共同的称呼,叫公社社员(简称社员)。我们村全大队有六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里的社员几乎全是同一家族。社员都参加集体劳动,上工叫出工,收工叫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