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舆论上突然有大量营销号不约而同在刷同一份通稿,内容大同小异,都在说“4月23日,堪称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天”,甚至谣传“4月23日开始,央行将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常态化”,动辄说我们央行也要开始搞量化宽松。
最近,央行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其官网的“公开市场业务”专页中新增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栏目;二是央行公告称,2024年8月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这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吗?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近日宣布将于近期面向部分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其卖出国债操作正推进落地。有权威专家12日对记者表示,央行国债买卖定位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绝不是要搞量化宽松。
央行7月1日宣布将于近期面向部分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央行卖出国债操作正推进落地。对此,权威专家7月12日表示,央行国债买卖定位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绝不是要搞量化宽松。“开展国债卖出操作有利于平衡好供需的时间错位问题。
近期市场比较关注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对此,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此举并不代表量化宽松。潘功胜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 证监会主席吴清 6月19日至20日,2024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共同主办,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与上海市市长龚正担任共同轮值主席。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去年我们没有搞宽松政策,或者说所谓量化宽松,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还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着力稳固经济,推动向好。
主持人:刘映花【所谓中国版QE没有根据】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将很快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央行将通过直接购买地方债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以此撬动信用投放,缓解通缩压力,推动经济增长。”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此表示:“所谓中国版QE是没有根据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总的来看,11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9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2024年第三季度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指出,当前宏观政策不宜简单仿效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原因在于,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在宏观政策作用上有所区别。
【部分欧洲央行决策者敦促审查量化宽松的后果 称可能弊大于利】财联社7月4日电,消息人士表示,欧洲央行的一些决策者正在敦促对央行为应对低通胀而采取了近十年的激进货币刺激政策进行审查,他们认为这些政策可能弊大于利。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央行是否正着手实施QE央行的确在用各种数量型工具放宽货币政策,但这与过去并无本质区别,也不应被夸大为美联储或欧洲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失效后所采用的“量化宽松(QE)”。事实上,我们认为“量宽”的叫法夸大了中国货币宽松的程度。
5月28日消息,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Isabel Schnabel称,量化宽松工具应该主要在危机时期使用,因为其成本可能比其他工具更为高昂。“在金融市场动荡时,购买资产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她周二在东京发表讲话称。
量化宽松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你我都抗拒不了,与其抱怨,不如顺势而为。在危机中,很多人因为负债开始变卖资产来还债,资产因为抛售的关系市价大跌,连锁反应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央妈此时必须出手买入这些资产,一来拖出资产价格,二来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大家都有钱还债,缓解债务的压力。
经常在电视报道上听到,央行降低了准备金,释放了多少多少钱,再加上外国各个央行都量化宽松,按这样说,市面上的钱应该多了,钱应该好赚了了,可是我怎么感觉现在的钱越来越难赚了?而且还越来越少了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