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南京知青之歌》反映了南京知青下乡之初,万分复杂的心情。它是当时社会思潮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广阔的社会心理背景。它曲折地流露出生活被剥夺,对命运的无奈,生命活力被钳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失落、压抑、迷茫和幻灭感。
在我上山下乡北大荒的日子里,,每逢星期天,或者下班后的夜晚,我们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局三道关林场的上海知青们常常会聚在一起,也会喝酒,聊天,也会想家,有时也会打架,斗殴,有时歌声代替了眼泪,代替了悲伤。
今年3月5日,我的纪实文章《雷锋,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在“方志四川”发布。我在文中写到,1969年3月13日,我们从蓬安中学初中毕业,积极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伟大号召,上山下乡,在广阔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57年前的1966年4月,我们324位绍兴知青,离开亲人离开可爱的故乡,插队落户在浙西南遂昌贫困山区,上山下乡当农民,那时我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回不去了啊…在盼望中我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这首《知青之歌》!
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知青生活 ,我不会写回忆录,只好用在知青点的几个生活小段 ,来回忆那段生活经历。我是1975届张家口市龙烟一中高中毕业生,按当时的政策我只能去下乡当知青了。
下乡风华少年,归来已是病残——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作者:梁志全笔者是老三届初二学生,12月22日,伟大领袖的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样的结局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参军、升学和进工厂都是一厢情愿,农村才是我们的归宿。
说起泉州西街,泉州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开元寺、东西塔,以及显得陈旧的街道、弯曲的小巷、古朴的房屋。但作为一名老知青,西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外,还有泉州影剧院。时光倒退到50年前的1969年,那年,泉州有一万多名老三届知青,奔赴德化、大田、清流、宁化插队落户。
海潮所插队的小山村其实是一个民风纯朴、风光旖旎的地方:两面环山,山形种满了柳树、杨树等植物和庄稼,山川中间有条湾湾的小河清澈透底,众农舍依山而建,在村中央河旁平坦的空地,建有一排红瓦砖房,外面粉刷着白灰,与周围土黄色农舍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是知青点。
8月2日—8月5日,刘德华巡回演唱会在南京上演,现场火爆。从怀旧音乐引发的情感共鸣,到怀旧食品的独特风味,从充满岁月痕迹的怀旧物件,再到充满故事的怀旧博物馆,商家通过精心策划和创新,推出一系列满足消费者怀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新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