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恒礼春节,古称元旦、元日、元正、新年,是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传统佳节。“春节”作为正式名称出现较晚,1913年袁世凯北洋政府率先在公文中用这一概念取代农历元旦,逐渐流行开来。春节习俗至迟在汉代已出现,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初一,人们“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春节以前叫“元旦”。 “春节真的是一直叫春节吗?”每年春节的到来,贴春联、爆竹声、年夜饭、红灯笼的年味让人欢欣鼓舞,但你可曾想过,这个承载了中国人深厚情感的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竟然有过几乎“被废除”的命运?
“这段时间生意太好了,过年订几桌盐帮菜团年,是这几年自贡人春节团年饭的‘吃俗’。”2月2日,大年初二,自贡龙湖印象酒楼,负责人何伟忙前忙后,在后厨指挥着厨师、墩子匠们干活路,“初二到初十,预订已经达到平均每天近100桌,简直忙不过来”。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热闹的民俗节日,因为传统所以热闹,也因热闹而让传统得到延续。传统节日的内涵与要义,体现在对过节方式的一脉相承,以及对形式的生生不息的尊重与坚持。让过节变得更有仪式感,节日才不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年俗流变 情怀依旧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小的时候,对过年总是充满向往和期盼。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很多平时想吃的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1年2月13日漫画:习俗演变(一)新华社发 曹一 作新华社图表,北京,2021年2月13日漫画:习俗演变(二)新华社发 曹一 作新华社图表,北京,2021年2月13日漫画:习俗演变(三)新华社发 曹一 作新华社图表,北京,2021年2月13日漫画:习俗演变
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年尾二十三就开始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春节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盛况空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因为,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那么,有人好奇: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过年的历史发展又是如何的呢?
春节习俗初一至十五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月开始,就意味着过年进入倒计时啦!腊月民俗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干完这几件大事,咱就过年啦!这些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呢?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余宛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尽管困难重重,但旧的一年将要结束,人们热切的期盼着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辞旧迎新中的种种习俗唤醒了我们对新春的最初记忆。在所有的传统习俗中,我们最先接触饿就是置办年货、大扫除尘、贴春联以及贴“福”字。
作者:郑土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春节,数千年来沉淀了浓浓的中华文化,每个中国人都浸润其中,感受团聚的欢快,接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周而复始的春节像“加油站”一般,给每个人定时注入新的能量,朝气蓬勃投入到新一年的奋斗之中,促使大家始终以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姿态向前迈进。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春节,又称过年,是最具浓厚民俗色彩和深邃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每当岁末年初之际,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庆、祥和的氛围中,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过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