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郑雨航 每经编辑:兰素英近日,数十万“TikTok难民”与中国网友在小红书评论区热情互动,互聊家常,分享宠物萌照,以及“对账”日常开销。在不断的交流中,双方的信息壁垒也逐渐打破,一些刻板印象也轰然崩塌。一个更真实的美国正呈现在网友面前。
寒冬来袭,让加沙地带近200万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面临新的艰难考验。在汗尤尼斯,成千上万的家庭生活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那里没有电,没有煤气,没有取暖器,也没有电热毯,每个夜晚都像是一场与寒冷的战斗。奥马尔·沙贝特正在加固自己的帐篷。他和家人几个月前因为战火被迫离开了在加沙城的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文| 徐吕笛编辑| 昭明“谁是毛子啊,我们是正儿八经的中国人。哎呀,老铁们,点个关注,带你看看我们俄罗斯族人在中国的生活。”俄罗斯族与中国的渊源,早期因为沙俄的入侵,被中国人称作“罗刹”。
最近因为美国要禁海外版抖音tiktok的事情,搞得好很多美国人都很担心。很多美国网友们都认为,美国企业自主开发的短视频软件比如YouTube、Instagram、Facebook这些,相对于tiktok来说是有些无聊的。
听说小红书里来了一群洋人,据说这些洋人自称是难民,是Tik Tok的难民。洋人见过不少,但是洋难民还真没见过几个。虽然,我喜欢独处,但是有些热闹我还是喜欢凑的。因此,昨晚,我在写小作文前,破天荒地先到小红书里刷起了视频。
自8月28日起,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杰宁开展了长达10天的军事行动,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消息,军事行动共造成包括儿童和老人在内的2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近日总台记者前往杰宁难民营,听当地民众讲述被围困10天的经历。
新华社安曼6月20日电通讯|“故乡的生活才有灵魂”——巴勒斯坦难民梦想回家新华社记者何奕萍64岁的萨利赫·巴纳特出生在约旦,作为“第二代”巴勒斯坦难民的他常常会想象父亲口中故乡的模样,希望有一天能离开难民营,回到巴勒斯坦。
当地时间8日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上空出现以色列导弹的身影。据人民网报道,叙利亚军方发布的通报显示,8日20时15分左右,以色列自其占领的戈兰高地方向对大马士革迈宰区的居民楼发射了三枚导弹。空袭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7名平民丧生,另有11人受伤。
最近30天,黎以紧张局势急剧升温。“火线”从黎以边境扩延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中心,人口稠密的居民区难逃以色利袭击,平民丧生,大量难民流离失所。10月7日,在黎巴嫩希亚姆拍摄的以色列空袭后升起的浓烟。新华社“满地碎石废墟,让人无不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割裂感。
前言中国小伙小周不顾生命危险,独自前往战争地带的黎巴嫩,只为带巴勒斯坦女友茉莉来中国定居。历时66天,小周不仅将茉莉从黎巴嫩难民营带回,还帮她把中国居住证申请下来。两人究竟有什么故事可以让小周奋不顾身?又是什么事让茉莉直呼:“中国太安全”?
41岁的巴勒斯坦难民穆罕默德·阿卡德来自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其祖辈于1948年为躲避战争逃离故乡来到叙利亚。为了躲避叙利亚内战,阿卡德又被迫于2012年离开了居住很久的大马士革雅尔穆克难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