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诗人笔下,斗笠和蓑衣组合成一幅美好的村居田园景观。隐藏在竹林深处的宁德霞浦县崇儒乡上水村,是个淳朴的畲乡村寨。偏居于尘嚣之外的僻静村落,依然在延续着披蓑戴笠的农耕故事,能工巧匠灵动的双手,传承着先人留下的斗笠编织技艺。
竹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这种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编工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等地,但各地的制作方法都不尽相同。在贵州省三穗县,人们素有用竹子编制各种类型的工艺品的传统,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让其成为享誉世界独具一格民族民间工艺品。
《说文》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斗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发展经历了汉代的雏形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盛期至建国以来的繁荣、衰败期。解放后,斗笠历久弥新
4月9日,78岁的李敬仙老娭毑与丈夫一起,在店里精心检查斗笠等竹制品的质量,为农业生产添砖加瓦。李娭毑是湘阴县玉华乡华光村人,年近八旬,她有一门拿手技艺——编斗笠。李敬仙老人 张洪波 摄湘阴有座鹅形山,系省级森林公园,气候温和,适合楠竹生长。
【来源:湖南日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每每读到如此优美的诗句便能想到中方县中方镇那独具韵味的——斗笠走在古朴的小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居民坐于楼道口一面闲聊、一面编织斗笠或左手拿竹条、右手握篾刀,将竹条对准刀锋熟练破篾或坐于矮板凳上双腿夹着圆锥形斗笠模具双手将
徜徉徽州区灵山村,一座古韵悠长的宅院中,庭院两旁堆放着刚刚砍下的竹子和剖好的竹篾,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端坐房屋正中,巧手编织着一顶竹制斗笠:他先将篾条整齐地摊铺在地上,然后在形似斗笠的木制模具上,随手拿起篾条,压、挑、穿、插……不一会儿,一顶精美又实用的竹编斗笠就在71岁的方家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