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早些年是件新鲜事,如今已经成为上海老旧住房成套改造的主流选择之一。住在静安区彭浦新村的钟阿姨是最早“吃螃蟹”的那批市民。搬进新房5年多,她仍时不时回想起厨卫合用、每天早上抢着上厕所的老公房岁月。郑阿姨则上个月刚刚拿到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楼的新房钥匙。
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中共上海区委、中共江苏省委等秘密机关曾先后设于此里。宝安路160弄项目是虹口系统房修缮的首例探索,也是在虹口区人大、区房管局、虹房集团、四川北路街道、邮政公司、山一居民区党总支等各方联动之下促成的民生领域问题解决。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积极发展老年宜居产业。鼓励新建住宅按照终身住宅理念设计建造,支持在五个新城等区域打造全龄友好示范社区。加快存量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推动为老服务设施、小区无障碍环境等整体提升。
时隔一年,上海中心城区,这栋70年的老房子完成“原拆原建”,原居民不久后将回迁。一年前,2023年4月17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城市更新工作,在徐汇区的老旧小区深入调查研究,并开展下访活动。
近来,位于奉贤区庄行镇长堤村穗轮418号的“響”,成了全村关注的焦点。这是一栋典型的上海农村老宅,朝南是两楼两底的楼房,中间隔出露天小院,廊道连接着北侧平房,本地人称其为“小屋”,在整体改造前,已坍塌多年。
点击上方“新民帮侬忙”轻松关注8月30日,“新民帮侬忙”今日头条号发布报道《上海这件惠老惠民的“大好事”,遭遇“投诉尴尬”?!调查后,真相来了》后,引发许多老年人的关注,“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这么好的惠老政策,阿拉也想申请。到底该怎么办,能不能给阿拉更加详细的解释?
黄浦江畔,百年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不仅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名片,更是老市民居住密集的核心区域。然而,许多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因设施老化、空间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曾一度困扰着在此生活的居民。
2024年夏,上海创下了高温52天的历史记录。住进新居的张金荣老人过得很惬意:尽管室外骄阳似火,但新居空调房内凉爽宜人。如此寻常的生活,住了半辈子旧里的张金荣在过去不敢想象。2022年7月,上海提前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张金荣们圆了新居梦。
近日,杨浦区最后一个“小梁薄板项目”黄兴路1039弄项目迎来预签约。和杨浦区住宅更新发展中心主任陈颖预计的一样,签约率超过了95%。这意味着项目能在9月中旬正式签约时生效,杨浦区“小梁薄板”改造也将宣告收官。
9月2日,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迎来居民摇号选房的启动仪式,仪式在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彭一项目部举行。彭一小区,隶属于彭浦新村街道,从9月2日起,2110户居民开始了他们期待已久的选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