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阳光正好,一望无际的麦田上薄雾如纱,远处飘来阵阵炊烟,看起来和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两样。指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说,千百年来,这一带留下胡侯筑城、胡子朝晋、胡子事楚、胡子嫁女等有关胡国的历史传说。
阜阳是一座著名的古城,古时称颍州,因颍河而得名,是一座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古城,城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1939年,为防御日军空袭,城墙、城门墩台和瓮城全部拆除,只有西北城墙保留了一段,长近百米。
阜阳古称汝阴,又称颍州、顺昌。北宋时的颍州“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水路与京都汴梁交通很便利,其地位堪与洛阳相比。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颍州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位有四位曾到颍州,他们是:欧阳修和他的学生苏轼、苏辙、曾巩。
“阜”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原意指起伏的山,后引申为厚、大、多和财富之意。“阳”字,用于地名,一般指山之南、或水之北。作为地名的“阜阳”,可理解为富裕而充满阳光的吉祥之地。公元1735年,清乾隆帝为“阜阳”赐名时,不知可有此寓意。
阜阳是一座著名的古城,古时称颍州,因颍河而得名,是一座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史志上曾这样描述阜阳这片土地:“襟带长淮,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洄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南内屏,东南枢辖。”
文|张新宝日暮晚霞出,夜阅颍州府。阑珊迷巷陌,月色笼竹树。塔影射斗牛,浆声逐舟橹。颦眉恋良宵,诗客忆欧苏。一一夏至安徽阜阳,与崔老师步游古城巷陌、广场、文苑、河畔而感注:阜阳古称颍州、汝阴、顺昌。宋代晏殊、欧阳修、苏轼曾知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