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讲的书是一本传记,书名叫作《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请记住这个名字,维特根斯坦。不夸张的说,当你跟人聊哲学的时候,只要你说出这个名字,你就已经赢了。那这当然是我的玩笑,不过在群星闪耀,天才云集的人类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也绝对是其中最闪亮的人物。
我相信,这则流传甚广的轶事,给所有企图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人出了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维特根斯坦怎么能够同时思考“逻辑”与“罪”——这两个处于平行宇宙里的主题,对于他的哲学和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此后短短40年间,已有5868种二手文献在探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
由英国传记作家瑞·蒙克撰写的《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公认为是维特根斯坦的权威传记,作者不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着墨很多,也还原了这位伟大哲学家丰富个人性的一面。在今天夜读摘选文字里,维特根斯坦回答了事关他人生选择的重要问题: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什么?
北京|王安忆的都市书写,上海滩的喧嚣红尘——《众生喧哗》阅读分享会时间:9月13日(周五)14:00-15:30地点:通州区绿心路1号院3号楼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聚和厅主讲人:程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众声喧哗》是王安忆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同名中篇小说《
有人曾向我描述阅读传记的好处,但当时还十分年轻,无法理解。等到自己成了社畜,听说夕阳很美,听说星星很亮,我突然想知道那些伟大的人,是什么成就了他们。想看看他们是本来就如此优秀,还是有一瞬间击中了他们,促使他们做出了改变。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是否也能改变我?
六年前的春天,那时我还在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学习,一次集体聊天时,同学武昀浩突然问道:“大家的座右铭是什么?”我答道:“不畏浮云,先忧后乐。”这句话我从入伍以来,想了很久。前一句是出自千年前我的同乡临川先生王安石的诗句,后一句的源头自然是范仲淹,但它的直接出处,实是《复旦大学校歌》。
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博采众家之长,增长见识,获益匪浅。对于好的人物传记,自传是一种类型,由他人代为写传更为常见,传记是一个人经历的筛选取舍和整合加工,其中的真实性和倾向性谁都不能完全保证,失之偏颇甚至有偏见和虚假也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