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道为始,亦以道为线索贯穿全文,到底道是什么,老子也是在探寻摸索,却终未得结果,只是以常人的眼光感悟到与人的伦理道德有关,与人本身及其生活有关,与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关,至于道从何而来,却不得而知。
意思就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逸的生活,让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这种社会局面,不可能是想象一下的,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的,所以说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入世,应该是没错的,但是孔子也曾经表达另外一种人生态度,是在与其他弟子一起时说起的,《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五章记载了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主张是无为而治。虽不为一家,但二者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却有其相似之处。在求知求学这个问题上,孔子的观点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之类空洞的各种“家”之外,就是语文课本里摘录的几篇《论语》古文、从列子里摘录的《两小儿辩日》的寓言,那时觉得《论语》里摘的课文,词句古奥,颇多费解,含义也是些半大孩子难以理解的:隐君子的出世入世、诸侯家臣的阴谋阳谋…
孔子三十岁这年,来到周都洛邑拜访老子。老子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尊陈,老乃寿考之号,就如现在说的老人家。老子本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曾名鹿邑,水草繁茂,白鹤飞临,离洛邑很近。姓李,名耳,字聃。聃者,漫耳也,就是大耳朵。又字伯阳,阳者,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