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青年在甘肃开启生态环保科研之路每日甘肃网8月22日讯(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武永明)8月21日,作为教育部2023年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之一的“‘遇见绿色’——绿色低碳发展港澳内地青年西部科研训练营”在兰州大学开营。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遇见绿色,聆听大美甘肃的千年回响,见证生态甘肃的“绿色”蝶变。8月20日至8月27日,教育部2023年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中的“遇见绿色——绿色低碳发展港澳内地青年西部科研训练营”在甘肃举办。
江西财经大学方玉明、袁非牛和方志军的“视频图像特征表达与智能分析”项目荣获2019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该校第一次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该校在科学技术奖励上的重大突破,也是财经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
7月2日,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4000余名北大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迎来新征程。北大校长龚旗煌寄语毕业生们,要打牢基础,涵养创新的源泉,甘坐科研“冷板凳”,勇闯学术“无人区”。北大毕业典礼现场。
文 | 甘子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甘子钊(右)与李政道合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供图李政道先生是一位非常敬业和爱国的科学家,他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在与李先生多年的交往中,我对他的个人品质和他对工作的投入感到十分敬佩。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题:心怀“国之大者” 追求科研卓越——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新华社记者温竞华、张泉他们甘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他们勇啃“硬骨头”,矢志不移自主创新;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书写科技人生的华彩篇章……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
来源:科技日报 【创新谈】随着2024年诺贝尔奖相继揭晓,获奖者的科研经历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微小RNA(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殊不知,微小RNA这条赛道曾经“比冰山还要冷”。
出生于中国台湾的大学教授李嗣涔,在自己的前半生一直从事于半导体工作,可在机缘巧合之下,忽然开始研究人体潜能,并尝试着探究灵界的入口,就像是当代物理学界的“多维时空假说”一样,李嗣涔教授认为宇宙中有八个维度,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同时“时间轴”也是一个纬度,和我们的世界组合起来就
【人才强国新征程】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夏文辉10月18日,南华大学教授王福俤应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巴斯大学之邀,前往英国进行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作关于“金属离子及铁死亡”的名家特邀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