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叹了一口气,这些曾经在他的东林书院上课听讲、读经劝学的书生和士大夫们,一个一个以笔为剑,走上了大明政治的修罗场。对他而言,他不曾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他没想过东林书院会变成东林党,更没想过有朝一日大明江山的命运会和东林党息息相关。
研究东林党历史的学者也注意到,虽然有些东林党人以“党”或“东林”和“党”两个词接近使用,但总的来说,东林党属于他,而不是自称,东林党也避免自称东林党,但他或自称,不能否认东林党作为深刻影响明末政治生态官集团的客观存在。东林党一些学者认为,东林党的性质介于中国传统朋友党和西方现代政党之间。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末年庙堂之上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堪称是有明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斗,二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而结束这一场斗争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现在的历史课本也大都会讲正义终是战胜了邪恶。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整个朝堂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很奇怪的歪风,那就是——凡是敢于不听皇帝的指示,批评抨击皇帝,与皇帝意见相左的官员,就会被朝堂上下誉之为“刚正不阿、忠言直谏、为国事不惜犯上”的忠贤之臣。不论对错与否,只要是皇帝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只要是敢和皇帝作对的,我们就支持。
千万别被影视剧里面的形象给骗了,事实上历史中真实的东林党,绝对没有那么正义。在明朝末年,由于当时的朝廷日益腐败,社会的矛盾也日渐激化,就在这个时候,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官僚政治集团提出了“廉政奉公、振兴吏治”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也让天下的人看到了希望,然而,根据我找到的资料
很多人初识东林党,大致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回到家乡无锡的顾宪成无事可做,因自身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底蕴且闲不住,便和弟弟顾允成商议,从事讲学活动,并找了无锡一座宋朝时学者杨时讲学用过的书院做讲学点,这所书院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
导语:在明朝中后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政治主张,以东林书院为媒介,聚在一起评议时政,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许多观点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支持。在支持的声音旁边自然也是有反对的声音,他们的政治主张也遭到了一些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抨击,也由此更是直接导致了党争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