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登幽州台歌》一直都是中学课本里最简单的唐诗,它字数最少全诗仅22字,用词直白表意清晰,不存在字面意思难以理解的情况。但是,《登幽州台歌》却不是一首容易理解的诗歌作品。
陈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曾任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因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辞官回乡。为县令段简所害,死于狱中。作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比兴寄托,开一代诗风,为唐诗改革之先驱。有《陈伯玉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待多读了一些文章并多读了一些史、哲,师友们也许也有这种感觉,即陈子昂这种“大白话”实则是最难写的;相比之下,凑一首蕴藉、曲折的猛一看更似是诗的文字,简单的太多太多了……天作文字,为陈氏拾得。忆昔少年时,听过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关于传统诗词的。
《登幽州台歌》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