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关于五姓七望的说法众多,总结来说五姓主要指的是李氏、崔氏、卢氏、郑氏、王氏这五大姓氏,而其中李氏又分为了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两个分支,而崔氏则分为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而其余三家则没有那么多说法,就是简单的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
中国历史上东汉后期至隋唐前期,门阀士族始终在社会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东汉的察举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官僚士大夫始终牢牢占据着权力地位的中心,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在当时所有的世家大族里,有五支最为尊贵,甚至达到了比肩皇族的地步,人们一般称之为“五姓七望”。这五支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其中李氏和崔氏有两个郡望,故称为“七望”。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姓氏的出现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有了姓氏,就有了血缘的归属,有了宗族,也就有了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家庭和家族关系,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基础。直到如今,还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说,在中国,数典忘祖是要受到唾弃的,其中抛弃姓氏更是最不应该的。
中国古代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世家大族甚至皇家子弟的婚姻同样讲究高级阶层的氏族大家进行联姻。而“五姓七望”就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世家大族代表。“五姓七望”是指: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来源:运城新闻网隋文帝开科举,隋炀帝设进士科,但由于历史湮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今已不详。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文科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但这一说法也有争议。“状元”一词始于唐朝。凡举人进京会试,须先到礼部投状报到,故时人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又称状头。
贞观六年,李世民跟宰相房玄龄聊天时说道:“最近朕听闻山东四大姓氏,明明已经家道中落,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依仗先辈的功绩,夸耀自大,子女结婚时总喜欢大肆向亲家收取彩礼,把好好的一场婚礼搞得跟贩卖人口似的。
公元207年,曹操终于统一了北方,北方的各大游牧民族纷纷前来示好,匈奴使者为了求见曹操,送来了好几车奇珍异宝。曹操觉得自己形象丑陋,不足以震慑匈奴,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亲信来代替自己,而自己则扮作侍卫,手持钢刀,立在旁边。
前言:自两汉以降,前前后后涌现出的名门望族数不胜数,其中并不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现象,比如有汉末第一豪门之称的汝南袁氏,东晋四大当轴士族中的龙亢桓氏、颖川庾氏和陈郡谢氏,这些曾经的顶尖豪门在唐朝时期均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姓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