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初一,就要开始走亲戚了。一个网友给小编留言说,他最烦走亲戚,那些亲戚都是长辈们的亲人,但他们守在家里自己不去,怕去了给人家孩子发压岁钱。我们这些小孩子被逼着替他们到处串,对我这种性格内向腼腆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受很尴尬。现在终于长大了,不再受这份罪了。
亲戚亲戚,多多少少有点血缘关系才能叫做亲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恐怕亲戚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为亲切的人,一直以来,亲戚也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红白喜事,亲戚都会前来帮忙,家里有大小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也永远是亲戚。
在我的家乡鲁西南的孔孟之乡,走亲戚是过年中的一个重大事项,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走亲戚或家里来客了。一年里,亲戚之间的普遍来往有三次。第一次是春节前后,年前叫送节礼,年后叫拜年;第二次是端午前,叫行麦礼;第三次是中秋节前,叫行节礼。
现在过年也会回乡拜年,吃了饭就离开。以前浓浓的人情味,亲情味,现在都随着生活的提高和思想的变化而渐渐远去,以前文化娱乐缺少,人们无事便追求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现在文化娱乐得到了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以前的那种热闹场景显得有点不适潮流,加之现在人们的压力增大,有时间就安静下来休息一下,来缓解一下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紧张气氛,旅游也走进了百姓家,走进了普通人的心里,这些都是造成亲戚关系淡薄的主观原因!
来源:掌中庆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主题和核心,那么,走亲戚就是对这个主题的生动诠释。我的童年,人们一年之中最向往或是感到最有仪式感的,就算春节了。每逢过年,常听老人讲,亲戚不走动就“断路”了。
过年走亲戚在我们魏家湾是有讲究的,不是你去了就能吃饭的,有的就是留也不能吃。以前姊妹多,嫁出去的女儿,被岁月熬成了姑奶奶,过了年她几个兄弟还有娘家侄子的,七八个男劳力都要组团来看她这位老姐姐,老姑姑,姑奶奶。
春节过完了,朋友们,过完春节感觉怎么样?我想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过年越来越没啥意思,由于长辈的对于年轻人的婚姻工作生孩子等等的“关心”和走亲访友,很多年轻人还感觉这个节很痛苦很压抑,很多人过年就是惯性的遵循传统习惯而已。春节已经变味了,只留下形式,春节的实质已经消亡了。
过年走亲戚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以往记得跟父亲走亲戚还要对年长的长辈下跪磕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过年拜年下跪的习俗取消了,这还没完,春节走亲戚成了一种过场,女婿去丈母娘家在院子里左右溜达,低着头都在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