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使用人工智能AI语音助手可能会阻碍孩子的思维发育和社交能力。英国一项针对1200名6-11岁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孩子与AI语音助手对话的频率甚至高于与长辈交谈的频率:孩子每天都使用这些设备,相比之下,他们与祖父母之间每10天才有一次对话。
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指导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访谈暨《重返庭审现场》故事分享会(第二场)在各大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访谈现场现场有家长提问,如今AI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
每经记者:杜蔚 温梦华 每经编辑:文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将作业拍照,上传AI(人工智能)软件,不到几秒钟,答案便浮现纸上。在AI渗透各行各业时,“AI+作业”也无缝连接到了一些中小学生的学习中。老师们开始发现,在学生的作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AI枪手”的痕迹。
陈志文快速生成一篇某领域发展现状的总结、一篇论文,或者一个美术设计、一段要求不高的程序代码……人工智能都可手到擒来。很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让重复性的知识失去了价值,它首先代替的很可能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进行重复作业的脑力劳动者。与之相关,“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再次响起。
如今,人工智能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甚至进入校园。中小学生更是可以在AI的帮助下写作业。老师和家长因此担忧: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何避免“AI+作业”变成升级版的“偷懒神器”?↓↓↓“AI+作业”是帮手还是枪手?
来源:【海报新闻】现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而言,AI在写作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社交媒体上,有家长称:“孩子用智能工具在电脑上‘倒来倒去’一番,作业就写完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以后直接学‘废’了怎么办?
原标题:中国已有超过19个大语言模型研发厂商,教育行业纷纷应用人工智能技术“AI+教育”,下好先手棋(“融”观中国)——“新媒体与知识传播”系列报道之四本报记者 卢泽华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应用,促使教育行业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和适用场景的进步与扩大,大学生使用AI学习、完成任务的频率与比例不断提升,不少学生直言“离不开”AI。对此,国内外多所院校纷纷出台AI使用规范,在鼓励学生拥抱AI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AI。
来源:【现代教育报】文科作业直接扔给AI、未成年人网络欺凌不容忽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北大“减肥课”受追捧……近日这些教育热点频频上热搜,我们特邀评论员、精选读者来信,回应这些热点,评析教育问题。
12月底,临近期末,很多高校要求学生提交论文作为结课作业,部分大学生选择直接用AI工具一键生成。“用AI写论文很方便,也能提高效率。”来自成都某高校的刘同学说。利用AI撰写论文,源于大学生完成作业的现实需求。
浙江宁波一位教师曾做过一项调查,学校289个学生中独立拥有手机的有159人,其中手机装有“AI+作业”软件的有110人,近70%拥有手机的学生都曾借助AI完成作业。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兴起,AI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渐渐融入普通人生活。
光明网讯(记者 孙满桃)12月18日下午,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指导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访谈暨《重返庭审现场》故事分享会(第二场)在光明网等20余家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在AI时代,家长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