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央广网 曾晓慧 摄)据《工人日报》报道,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博物馆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于库房之中。
来源:中国新闻社中新社香港5月17日电 与很多人误打误撞入行不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品修复主任梁嘉放早在中学时就确立了志向。某天放学回家,看到电视新闻正播放刚出土的兵马俑,技术突破后,表面彩绘罕见地得以保存,威名赫赫的大秦帝国就这样露出了它绚烂的冰山一角。
为看不清轮廓的佛像清理灰尘、用专门研制的粘结剂修补千年佛像翘起的“颜料层”、将进行了脱盐和去除杂质的“本地”泥土填补壁画的裂缝……近日,苏州东山镇的紫金庵迎来了一群来自敦煌的“医生”——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文物修复师,他们将在这里工作十八个月,完成紫金庵罗汉殿内59尊
曾花1年修复1件文物!揭秘香港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在繁华的香港,一座新兴的文化地标悄然崛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梁嘉放,这座博物馆的藏品修复主任,正以她细腻的技艺和深邃的知识,为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赋予新生。
山东文物数量多,博物馆分布广,文物保护任务繁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更为迫切。今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
历时两年,北京新宫遗址露真容,出土文物整理研究工作正在进行。暑假,参与“‘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古都行“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项目的首都大学生,扎根该遗址整理基地,参与陶片拼对、修复,拓片制作和器物绘图等工作,寻找文物背后的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从化学老师转行到古籍修复师,90后王小敏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在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实验室里,陈列着纸张纤维质量分析仪、酸碱度仪、测厚仪、耐折度仪......王小敏用现代科技扫描古籍的“骨肉结构”,确认它们的来处,以赋予它们更好的“新生”。
来源:【宁夏日报】李琦在修复文物。工作中的沈立君。韩学斌(左)指导团队修复化石标本。武瑛(左)和同事修复文物。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文物跨越岁月长河与我们相遇,不可避免存在残缺、病害,文物也需要“外科医生”“内科医生”“骨科医生”。
潮新闻 共享联盟·海宁 杨茜 通讯员 王澜窗外,春色正宜人;窗内,则是切割、雕刻的各种忙碌身影。这是位于海宁市盐官镇镇区内的一个古建筑工作室,一群木匠正为海宁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赶制一些精细活。作为团队总顾问,71岁的王继康不时上前查看下大家案头活的质量和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