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s的上海 /。摄影师哈里森·福尔曼曾经是《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在访问期间,他如实记录下了民国时期的上海滩,记录下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渐理解、接受、融合的过程。1990s的上海,不管是街景,还是人们的衣着打扮,色彩都更加鲜艳丰富了。
1月18日,正在抢建的石家庄黄庄公寓隔离场所工地传来最新消息,中国中铁建工集团交付第三隔离分区共504间隔离公寓的建设。自13日当晚开工建设,仅6天时间,估计整个隔离场所交付1500多间。“公寓完成的数字则是动态的,一直在持续增加。”中铁建工集团黄庄公寓项目经理曾军告诉记者。
上海1983上海1983上海1983上海1983上海1983上海19831980年,南京东路外滩“争分夺秒 奔向2000!”广告牌下的打太极大师们。1987年,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首次访沪在福佑路留影。
对当时的西方世界而言,中国的色彩流失于双方的疏远、对立,对中国人而言,这些色彩也在生活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变得黯淡,巴贝大胆使用彩色照片捕捉70年代中国的颜色,有关它的一切好像突然真实生动起来:它与彼时的西方共在,又是我们当下生活的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