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一项中国科研团队关于海水直接制氢的全新原理技术和海上绿电直接对接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新成果。海水电解制氢将如何影响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技术突破又将如何带动海水电解制氢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国能源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
中国发展网讯 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教授,受邀出席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举办的“中国周”活动之一——欧中氢能研讨会,并发表了题为“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直接制氢’新赛道”的主旨报告。
中国发展网讯 1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带队赴广东南沙考察东福研究院、东方重机建设的“谢和平院士团队-东方电气”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规模化研发陆地试验基地,开展现场工作调研。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教授受邀出席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举办的“中国周”活动之一——欧中氢能研讨会,并发表题为“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直接制氢’新赛道”的主旨报告。
“海水能够不经淡化直接转换成氢能吗?”在2022年11月30日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天,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在《Nature》正刊上发表海水制氢原创性成果,向全球发出了“能”的理论声音。“东福一号”在福清兴化湾制备氢气。
每经记者:唐俊 每经编辑:刘艳美主办方供图“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并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加强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说。
原标题:我科研团队提出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新策略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从成功研制出首支国产HPV疫苗,到率先研制出全球首个千瓦级K-COB光源及光源模组;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标位居全国第三位,到2023年度获国家科技奖项数创历史新高……在福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不断书写着全省科技闯关破题的奔涌劲头。
其间,45位中国两院院士以及1000余位来自全国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4.3万人次线上参会,共同探讨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助力我国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以及未知科学奥秘的超前探索。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发展氢能不仅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
6月22日,记者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与东方电气集团团队合作,首次实现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一体化,并在大海中利用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相关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今天(10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召开,隆重表彰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247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这些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为我省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重要力量,提供了强劲动能。
9月10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召开,隆重表彰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和平主持完成的“深部资源开采岩石各向异性体破裂机制与理论”项目获得2023年度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那么,它主要研究的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团队提出了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近年来,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替代方案,电化学碳捕集技术因能够利用可再生清洁电力、无须升降温操作而备受关注。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29日讯(记者 何亚南)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高质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深圳大学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师资团队优势,2024年创新推出4个由院士领衔的特色班在高考招生,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4期作者:谢和平,任世华,谢亚辰,焦小淼,郑德志,张亚宁来源:零碳清洁煤电发展研究——“清洁煤电+CCUS”的可行性与竞争性[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4):17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