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之人之所以不德,就是因为他心中没有利害得失之心,凡事皆能秉持自然,顺性而为。「曾仕强每日箴言」|全文共25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善事有没有用?答案是不一定。那有人会说做善事不是积德吗?怎么没有用呢?
作者:吴剑修(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庸》之“诚”,郑玄多训为“实”,朱子《中庸章句》则以“真实无妄”解之,然所指不尽相同。一方面,朱子将“诚”视作天地间实存的天理,如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循此理路,后世学者多视“诚”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
【分享人】财富兄【分享时间】2022年5月3日【学习条目】《活法》第一章实现理想之锲而不舍干到底,结果只能是成功(047-049)【学习摘录】稻盛先生说: 1.只有坚信自己可能性的人,才能开创新事业。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1,如好好色2,此之谓自谦3。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因为诚心诚意做学问,则心思专一,不受外界美色名利诱惑,研究学问能够坐下来,沉气静心,所以钻得深,得得多,自然臻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同样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如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并强调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