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20年在山东省的诸城出生,字字崇如,号石庵,是清朝时期大学士刘统勋的大儿子,在1751年的时候刘墉考中了进士,并且先后担任了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位。
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都知道乾隆时期有一位为民做主的大学士刘罗锅刘墉,其实在历史上刘墉不仅是大学士,连他老爹刘统勋也是大学士,父子二人皆是大学士,清朝是不设宰相的,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几乎就等同于宰相,可以说刘墉和刘统勋父子二人是父子两代宰相。
他爷爷刘必显是进士出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爸爸刘棨就更进一步了,不仅同样考上了进士,还官至四川布政使 ,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四川省的常务副省长啊,妥妥的副省级高官。你想,刘统勋投胎在这样一个副省级高官的家庭,那还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现在人对刘墉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开始的,不得不说,宰相刘罗锅这部戏说历史类的电视剧是非常成功的,他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说起刘罗锅,人们第一印象就是电视剧中诙谐幽默、五短身材,背上还有一个大罗锅的李保田老师形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社会,做臣子的人,只要稍有疏忽,惹得皇上不快,哪怕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但是凡事无绝对,清朝时期,面对乾隆皇帝的刻意刁难,刘墉急中生智,用一张巧嘴躲过了杀身之祸。刘墉做了什么惹怒了乾隆?又是如何逃过一劫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新网济南11月27日电 (记者 沙见龙)“以刘统勋、刘墉父子为代表的刘氏家族历经清朝260多年,先后走出了11位进士、42位举人、411名朝廷命官。康熙御赐堂号‘清爱堂’,乾隆赞为‘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
10月30日,潍坊海岱刘墉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潍坊学院举行。与会嘉宾参观刘墉文化展。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刘墉是潍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代诸城逄戈庄人(今属高密)。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坊间还有许多关于刘墉是“罗锅”的传说,也是十分有趣。历史上虽然没有关于刘墉相貌堂堂的记载,但在考古专家挖开“刘罗锅”的墓葬以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些传言和野史根本都是无稽之谈。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刘墉,字崇如,于康熙五十九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出身可谓是妥妥的“官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