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面对国军的第五次“围剿”顽强作战,但由于当时领导人博古和德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九月中旬休年假,去牛背山旅游时顺道再次去了一趟泸定桥,一路上开着车窗吹着清爽的秋风迎着温暖的阳光听着动人的音乐,回想起曾经因出差顺道参观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再次站在泸定桥头,再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震耳欲聋的呐喊声,遥想红军当年...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一定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蒋介石一声令下,国民党军再次将炮火对准了红军。为何蒋介石说红军会变成第二个石达开部队?
这个看似人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他却实实在在发生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也许你在小学课本里就已经知道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但是你知道吗,由于这22位勇士的姓名,大部分已经无从查证,而他们这样逆天的行为,更是超出人类的极限,如今居然有很多家长开始怀疑这段历史,他们认为当时泸定桥根本没发生过这样的战况,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样的极限人类根本不可能完成,那么当年泸定桥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我国四川省泸定县有一座家喻户晓的桥叫”泸定桥“,桥东有一座”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纪念碑前有22根石柱,每一根石柱都代表一位红军战士。然而在这些柱子上知道姓名的只有八位: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更多的无名烈士还有待寻找。其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他叫”云贵川“,名字很特别,而且看介绍他当时参加这场战斗时的年龄是当时最小的,才16岁。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这座桥由十三根碗口大的生铁大链组成,单独的两根铁区别开来,作为桥身两侧的扶手,桥身底下有起固定作用的铁链九根,桥身铺有木板,在左右的扶手处会各铺一条 20 厘米的辅助走板路,即使人来人往,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5月28日傍晚6时左右,川军二十四军第四旅袁镛部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派三营一连连长饶杰率先头部队占领了泸定桥,川军先头部队到达泸定城并到达泸定桥后,立即扼守桥头并动手拆除桥板,但因天黑下雨人少且疲劳不堪,拆桥板的速度缓慢。
极目新闻记者 张扬视频剪辑 王鹏铁索横江今仍在,犹见当年红军来。今天,是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87周年纪念日。87年前的今天,中央红军一路披荆斩棘到泸定,创下人类徒步行军史上的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红4团在1天里跑完了240里的山路,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没有先例,也可以说几乎没有可能完成的。面对这样的困境,战士们没有气馁、反而是斗志高昂、火可以浇灭火把,但是战士们心中必胜的信念是浇不灭的,虽然两昼夜他们只睡了不到2小时,虽然他们身体疲惫不堪,但在强大的精神支撑下, 他们别无选择,跌倒了再爬起来,互相搀扶着继续前进,他们在使命的召唤下,飞速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