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笔曾精准刻画了很多知识分子形象,有迂腐、堕落的旧知识分子,也有自我觉醒、试图反抗的新知识分子,但可惜的是,他们一些人在难以抗衡封建社会之后,随之动摇、迷茫、挣扎、放弃,叫人叹息,又怒其不争,《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便是这样一个形象。
又 一 年作者 林沐昨天是12月28日。吃了一惊,一年又过去了。想起这岁岁月月,感叹之余,还有点冲动,要么写点东西,随拟好了名字,就叫“又一年”。清除所有的家务,端坐在书桌前,愣愣的看着对面的墙壁,脑子乱哄哄的一锅粥,提不起串,不知道从哪里起笔。到了晚上,竟然做了一个梦。
对《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一定会在剧中看见鲁迅。《觉醒年代》从1916年拍起,到1917年鲁迅首次亮相时才三十六岁,说他中青年都嫌老了,按如今的标准整个儿就是一大龄青年,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在这个年纪还当着光棍剩男,不情不愿地被父母逼着相亲呢,三十六岁的迅哥儿,太青春了!
【改进文风大家谈】 一说到文风,尤其是强调改进文风,就容易下意识认为是指向公文写作、新闻报道,似乎文学写作者操持的语言一定是文学语言。事实上,文学语言的高下之分尤其明显,很多文学写作,改进的必要同样十分迫切。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今天我为你拆解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16日,是一篇虚构类的小说,文中的吕纬甫这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样本,也反映出当时主流的知识分子的现状。
鲁迅的小说,主题多是批判,批判封建社会,也批判看客们的麻木不仁,还有就是表达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他写沉浸在短暂精神胜利中的阿Q,写迂腐不堪的孔乙己,写插猹的少年闰土,也写改叫迅哥老爷的中年闰土。
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年轻时的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热血,向往着自由和诗意般的生活,然而坚硬的生活却慢慢地把我们的锐气磨光,我们开始发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这句话像是一个海市蜃楼的梦,曾经你最讨厌的枯燥生活,如今你真的能摆脱它吗?
噪音扰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扰民是一个行为后果为定义的违法行为。只要产生的噪声烦扰了公民的正常生活,即产生噪音扰民的违法事实。《噪声法》对噪音扰民行为并没有提出声响一定要达到多少分贝才构成噪音扰民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