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中成药,因其作用补益肾阴,所以不少人觉得自己肾虚就可以买来补一补,因为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啥副作用,而且又是补益药,“有病治病,没病也可以用来保健”,但实际上中医一直认为凡药皆为“毒药”,都是有副作用的,即使是六味地黄丸也是如此,如果胡乱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让人感觉更不舒服,甚至危害健康!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是由六味中药组成,分别为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味地黄丸属于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滋补类中成药,本身来说具有滋补肝肾的效果,如果患者出现了一些肝肾阴虚的症状,比如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口渴多饮,,甚至是小便发黄,舌红少苔,那么都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治疗。
熟地用于滋补肾阴,山萸肉滋补肝肾,山药补脾阴,所以六味地黄丸是以补肾阴为主的方剂,茯苓利水泄浊,丹皮清相火,防止山萸肉的热性,泽泻祛湿浊,所以是三补加三泻,三补是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是茯苓、泽泻、丹皮,最后达到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的作用,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就在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六味地黄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21年第23号)》提出了对相关的六味地黄制剂(包括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片剂等)的说明书进行修订,对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项,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等,都作出了新的要求,关于这个药物,说明书做了哪些修订?
再加上什么“补肾养生、安神固本”这样的标签,估计不少人会觉得,这玩意儿买它不亏,吃它稳赚。可现实是真相总是比想象更扎心——你吃的不是养生丸,可能是“糊弄丸”,吃错了,别说养生了,身体还得跟着你“受罪”。
六味地黄丸凭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知名度,受之无愧地当选为中成药中的“VIP”,甚至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神药”“万能药”——腰疼了来两粒,腿酸来了两粒,阳痿了也来两粒⋯⋯医院门诊上也时时听到有患者询问:大夫,我得的这种病,能不能吃六味地黄丸呢?
六味地黄丸作为滋阴补肾的代表中成药,一直以来都被广泛使用,不少人还会把它当作滋补药,自行购买服用,下面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六味地黄丸你可能不知道的事,让大家更透彻地了解一下这个“明星”药物。好药也要用得对、用得好!
当时,儿科专家钱乙发现很多小孩子发育不良,到了适合的年龄却还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长头发,不长牙齿,不能说话,看到这种情况,钱乙心急如焚,得想一个办法才行,后来钱乙看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有一个补肾祖方肾气丸时,突然眼前一亮,但是看到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两味药时,又犹豫了。
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六味药物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三味药主要以补肾阴为主,茯苓、丹皮、泽泻三味药偏于泄,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主要属于滋阴补肾的,所以此药不能治疗功能低下。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这是个横跨两千年中华史的故事,杏林画卷徐徐展开,有星河,也有沧海。两千年前 | 肾气丸。两千年前,有名医崔氏创“崔氏八味丸”。至汉代,医圣张仲景把“崔氏八味丸”收载入《金匮要略》,又取别名为“肾气丸”,使此名方不至流失。宋代 | 地黄丸。到了宋代,钱乙将“崔氏八味丸”中附子、桂枝二味药减去,并将干地黄改为熟地黄,乃成传世之方——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