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五千言,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这是我第三遍学习《道德经》,当前最大的感悟是《道德经》八十一章,并没有清晰逻辑递进划分,比如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内部的递进关系,只是分了《道经》、《德经》上下两部。
生活当中,我们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还有更加夸张的说法,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
第一章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流行着所谓尚贤的主张,引起野心家们竞相争逐权位。而争逐权位的人,又都是不择手段贪图财物之徒。这是造成盗贼起,民心乱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批评了物欲的为害。原文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