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陈甜甜在60周岁这一年,陈可辛失去了父亲。他第一次因此流泪,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的现场。提及这件事,在台上哽咽了三秒钟后,他控制好了情绪。在陈可辛的电影世界里,感性可以超越语言。一回到现实,眼泪好像不知该如何安顿。
从剧组中奔波的孩童,到影院里观影的少年;从电影公司的暑假工,到助理、制片、监制;从执导处女作《双城故事》轰动上映,到如今拍摄“全世界人都看的中文剧”……在将近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陈可辛执导了17部作品,监制了近40部作品,行于国内外影坛。
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但是奇怪的是,在晚年叔本华的著作里面,我们常常能读到温暖和直击人心的文字,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而相反,尼采是一位积极主义者,他赞扬生命内在能量,鼓励活出真正的自我,但是尼采的人生无疑却是痛苦的,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明白了底线,反而能在“向死而生”中获得某种积极的力量,这种人我们称之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悲观主义者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性格特质。这种人看待生活比较消极,或者有些人可能会说,比较实际。他们通常会预想不好的结果,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他们会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悲观主义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品质,因为它常常和消极情绪、“半满的杯子”态度、抑郁和其他情绪障碍有关。
电影学堂11日上午,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迎来首位大师——导演、监制陈可辛。在将近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陈可辛执导了17部作品,监制了近40部作品。在现场主持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的提问下,陈可辛畅谈了自己与电影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