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物理学博士,大学教师,非虚构写作者。在2020年出版的《出小镇记》中,他书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南小镇昆山菉溪那一群被时代裹挟的上海人,以及随父母迁徙的知青子女的故事。书中的少年奔波于小镇与上海之间,像一种反复的练习。
今天的《上观新闻》发了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北京的媒体界朋友看到了,转给我,问我怎么看。此前3月1日,本轮上海疫情还没有爆发之前,上海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第112场新闻发布会,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是这样回答记者的:
上海男人的“腔调”,由天然悟性混合着后天对经验阅历的提炼整合,最终调配而出,无法复刻,独一无二。 我有个朋友,上海男人,中等样貌中上等身材,开着体量中等的技术型公司,在中上等地段有着中上等房子,开着中上等车。
到了九十年代初,乍浦路容纳不下了, 位于南京西路的黄河路顺势接棒,顺势崛起,顺理成章。香港导演王家卫将《繁花》电视剧定格在黄河路,时间又锁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30刚出头,业余 “搬砖头、搭积木”。
什么是标准的上海人,角度不同,结论也是因人而异。精致:当年的上海人就是在家里吃咸泡饭,走出来从谈吐到着装是有腔调的,不太会穿奇怪的服装、讲奇怪的闲话,坐相立相都是有台型的,尤其是当时的上海女人,给人感觉就是不一样,有品质感。
因《繁花》而火最近的黄河路成了名副其实的上海新晋街拍“宇宙中心”看看是谁来了?剧中客串“香港厨师”的钟镇涛本尊来啦!还有永远25岁的“谭校长”谭咏麟刚刚过去的周末香港知名乐队“温拿五虎”齐聚上海你没有偶遇到?
一件亮黄的T恤,一顶蓝色鸭舌帽反戴,加上一副墨镜,轻按键钮,悠扬的《世界之巅》从金色的萨克斯管中流淌了出来。很难想象,这位集优雅与活力于一身的演奏者已经70岁了。图说:戚云涛他叫戚云涛,原来是上海一家企业的工会干事。
前言乱花渐欲迷人眼,老头才是“大潮男”!谁说时髦只有年轻人能玩出来的花儿?老人家照样可以“老来潮”。“上海土著的儒雅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走在上海滩老人的着装引领“时尚潮男”穿搭。众多青年网友说道:“我好像个土狗”。为何现在的老人时尚感堪比甚至超越年轻人?
澎湃新闻记者 杨茜“赤子之心常在,人不响,天晓得。”伴随着宝总在一片希望之地里落下最后一个话音,这簇繁花终于完整在夜晚的天空绽放。流年如烟花,美好却易逝,所有的约定,在烟花散开时,都随风飘走,但约定背后的情谊,却如五百米宽的黄浦江,川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