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正所谓“祖有功宗有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是祖字庙号,后面的守成之君则都是宗字庙号。在古代,太乃最大的意思,所以太宗乃是最大的宗,一般多为王朝二代皇帝的庙号。当然这里注意一下,有时候二代皇帝,不一定是第二位皇帝。
嘉靖皇帝可以说运气非常不错,他只是一个藩王,按说跟皇位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上天眷顾他, 他的堂兄弟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个后代,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就选举嘉靖皇帝当皇帝,嘉靖皇帝知道以后欣喜若狂,原本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和皇位是没有关系了,谁知道最后竟也成了皇帝。
历史上,凡当过皇帝,死后都得有个专属庙号,“庙号”的“庙”就是死后供后世子孙焚香祭拜的祠堂,“庙号”简单来讲就是祭祀时使用的称号,最早起源于三千六百多年的商朝,在最初只有立下重大功绩,值得长久祭祀的君王才配拥有。
开国皇帝庙号为“祖”,标志着他是本朝的第一位祖先,其他继位皇帝的庙号里,则没有人再敢称“祖”。但是,唯独明朝有些特殊,他们的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位皇帝朱棣,庙号却成了“明成祖”,一个朝代里居然有了两位“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能发现以下有意思的现象:1、明朝十六帝的平均即位年龄为25岁,可以说25岁当上皇帝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年龄,古代人平均寿命较短,古代的25岁起码相当于现代人的30岁往上,这个时候的男人正是精力旺盛、心智成熟的黄金年龄,已经能够驾驭群臣,执掌庞大的大明帝国了。
华夏的崛起之路,自古以来都不是容易的,先民筚路蓝缕从森林与河谷中闯出来,战胜野兽和自然灾难,将沼泽和荒原改造成良田,努力发展农耕,才形成了初步的文明,在文明的成长和洗礼下,慢慢通过积累走向强盛,不断战胜和吞并周围势力,经历几千上万年,才有了所谓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