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诸葛亮差点被曹操所杀诸葛亮走出茅庐之前,和曹操似乎没什么交集,然而,少年时代诸葛亮的命运也曾悬于曹操之手。这还从得从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谈起。那一年,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避战乱,居住在山东琅琊一带,其实也就是诸葛亮的家乡。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曹老太公。
2016-05-27 10:18 评论:0 条诸葛亮与曹操存有微妙交情,并非汉贼不两立。史上最微妙的是什么?是人事。封建社会一些王朝集团斗来斗去,最后的战斗成果,都体现在人事上。人事又体现在关系上,要做人事,要从关系上做文章。关系此物,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的确,我们或许有很多不幸,没有生在富人之家,没有一个当官的爸爸,但是,我们真的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其实诸葛亮的早年的经历非常悲惨,他生不逢时,3岁丧母,8岁丧父,13岁时家乡被曹操占领,险遭屠杀。
诸葛亮不投靠最强的曹操,而投靠最弱的刘备,我们认知中的原因无非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但以诸葛亮的才华,无论投靠哪一个英明的主公,熬上十年八载,必能脱颖而出,再熬时间长一点,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鸡头”则是早晚之事。刘表刘璋柔弱,没有逐鹿之心,诸葛亮不投靠可以理解,但孙权、曹操皆有逐鹿之志,其中曹操还提出“唯才是举”,非常重视人才,那么诸葛亮为何偏偏投靠当时还依附刘表的刘备,难道真是为了虚无缥缈的“复兴汉室”志向?
五子良将于禁、张颌、张辽、乐进、徐晃以及宛城之战中为了救其而竭力战死的典韦,而谋士中更是璀璨云集,北方之众几乎都归于其下,荀攸、荀彧、贾诩、戏志才、郭嘉,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观点,我们甚至于可以从曹孟德的诗歌《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看到他对人才的希冀,而他能够依靠任用贤能,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灭袁绍,赢得官渡之战,进而统一中国北方,岂非人杰乎?
事实上,当时曹操也曾邀请过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干一番事业,不过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答应他,现在分析一下,是有自己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我想就是架子的原因。曹操架子太大。曹操破黄巾余孽后,手握重兵,“威名日重”,显得不可一世。
三国历史广为人知,深受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爱,其中有两位三国“巨擘”更是人人知之,粉丝无数。在曹操的阵营当中,势力盘根错节,都是世家门阀,有不少更是曹操的亲戚,而在谋臣这一系,荀彧是绝对的大佬,有话语权,曹操手下一个早期的谋士,名为戏志才,就是荀彧推荐,后来戏志才死了,曹操想再招一些人才,于是又问荀彧,在汝颖地区,还有其他人才吗?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曹操诸葛亮大了27岁,属于诸葛亮父亲一辈的人。在这期间曹操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已经崭露头角的佼佼者,所以他们年龄多是比曹操要大、或者相仿,毕竟能力名声不通过一些事情、事件是不那么轻易会展现出来,并被人所认识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