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隋唐大运河,是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等多条人工运河组成的全国性的运河网络,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达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接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总长两千余公里,将钱塘江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海河流域连为一体,为中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全国性、系统性的运河网络,极大地便利了全国水路交通和运输,促进了全国文化、经济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我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记者 张頔“杭州”和大运河,可以说是相伴相生的。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杭州”这个名字正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南部终点就选在了钱塘江边的杭州。
初冬时节,在泗县曹苗社区十里长庄,游客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古运河北岸的步道上,欣赏大运河沿岸风光,呈现出一幅和谐静谧的美好画面。时光回转至一千多年前,隋炀帝杨广“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全长650公里的通济渠与邗沟一起,成为了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南北交通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