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写作于1946年的哲学论文。萨特强调存在主义不是一个悲观的哲学,也不是一个主张混乱的哲学,而是希望在悲观和混乱当中找到出路,实现人的自由的哲学,而是通过人的自由和责任将社会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今天凌晨3点40分,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翻译家、散文家、出版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我国法国文学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中国图书奖的获得者,为中国读者留下雨果、左拉、蒙田、卢梭、加缪、司汤达、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莫泊桑、都德、梅里美、加缪、圣爱克·苏佩里等名字,第一个把萨特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来中国的中国学者,最后一部翻译作品是深受中国小读者喜爱的《小王子》的翻译家,甚至为自己最后一部作品起好了书名叫《麦场上的遗穗》的作者,自喻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柳鸣九先生,于2022年12月15日在北京同仁医院,收住了他那双纵驰中西文坛七十载、关爱老少读者几代人的目光。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05年6月21日出生在巴黎第16区,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第14区去世。萨特以其哲学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积极的政治参与而闻名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哲学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看似高深,实则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定义说到哲学,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还是一群留着长胡子的老头子在喋喋不休?其实,哲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