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 12月17日,叶健雄站在故宫太和殿门前,再次感慨:“很震撼!站在这里感觉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都‘冲’出来了。”几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爆全网,也让文物修复师成为一个被很多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在“澳门故宫”修文物是怎样的体验?
吴法鼎油画《海滨》修复前后【编者按】文物修复古已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时有发生的“毁容性修复”事件又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此的关切。我国文化遗产众多,门类多样,仅故宫博物院藏品总量就已达180余万件(套),除了机构收藏之外,还有大量文物散布民间。
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学生在进行陶瓷修复课程实践。资料图片明刻本《六书通》修复前。资料图片明刻本《六书通》修复后。资料图片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在拼接壁画图像。新华社发西晋青瓷虎子修复前。资料图片西晋青瓷虎子修复后。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央广网 曾晓慧 摄)据《工人日报》报道,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博物馆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于库房之中。
山东文物数量多,博物馆分布广,文物保护任务繁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更为迫切。今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
【专家点评】在“文物热”的背景下,文物保护与修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然而,文物修复人才依然稀缺。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体系起步较晚。中国文物保护的创始可以追溯至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立,它是中国现代最早专门从事古代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及调查研究的机构。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工交叉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6月26日起,上海博物馆东馆重新向公众开放,新增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新设的中国古代陶瓷馆里,有一只来自良渚时期的陶器,约半米高,上大下小,像一个大陀螺,顶部有一圈菱形纹样,独特的形态和装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近日,来自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卢志勇,来到期待已久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这里正在举办“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展出文物的相关信息都被他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为接下来的文物修复实操练习作准备。
岁月编织人生,光阴沉淀故事。俞明锐今年26岁,是一名书画修复师。不久前,他因修复了一本从元代开始记载的族谱而上了热搜。不仅如此,残缺的地契、霉斑的书画、被老鼠啃过的古籍,凭借一双灵巧的手,和所学的文物修复专业知识,俞明锐让很多老物件都重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