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长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3月17日,是中国国医节,这是一个不被熟知的节日,但他背后的历史值得我们记住,在今天致敬中医前辈的同时,更要将中医传承下去,为造福百姓健康贡献力量。
很多学习中医药学的朋友都会有一门课,叫做《中医基础理论》,它主要讲的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所谓中医学,既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而形成的传统医学,广义的中医学包括;中医学传承发展数千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才形成了现在的基础理论体系及一系列操作规范,中医学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来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染病大流行,并不比西方世界少,但死亡人数却远低于西方世界,这与中医学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否认的联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从原始部落就有,只不过那是没有完整的体系,体系完整是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四大经典有:首先登场的是《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主要讲的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等,我也没怎么看过,主要是能力有限理解不行。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象思维、系统思维和变易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